重庆新闻快报

歌剧《侨批》:一纸银信载赤诚 万里家国铸心魂

  源于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,珠海演艺集团于2021年初启动大型原创歌剧《侨批》(最初剧名为《唐家湾侨批》)的创排工作。时间的指针回拨至2020年10月1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侨批博物馆时,以其重要足迹深情擘画了“侨批”文物的保护、研究与教育传承之路。总书记强调,“侨批”不仅记录了海外侨胞艰辛的奋斗历程和浓厚的家国情怀,更是中华民族讲信誉、守承诺品格的生动见证。

一、小切口大主题:以家书银信折射华侨奋斗史与民族品格

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上,“侨批”作为跨越山海的情感纽带,承载着海外侨胞的血泪与乡愁。歌剧《侨批》并未试图全景式展现这一宏大历史主题,而是以华工梁诚如一家的命运为切入点,将宏大的华侨史凝练为具体而微的艺术表达。剧中,梁诚如为保全家人远渡重洋,却在归途中病逝,临终前寄出带有银元的“批”;其妻梁董氏因家乡贫病交加被迫卖女,又因批信迟来而与女儿天人永隔。这种“小切口、深挖掘”的叙事方式,不仅再现了近代华人“下南洋”的艰辛历程,更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的血肉联系。

作为特殊的家书与汇银凭证,“侨批”既是亲情的寄托,更是信义的象征。剧中百人联署的批信,生动展现了海外侨胞守望相助、共渡难关的赤子之心,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守信重诺的传统美德。与此同时,“大海”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,既象征着侨胞谋生求存的希望之路,也隐喻着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阻隔与浮沉。歌剧《侨批》通过这样的人性化叙事,让观众得以贴近历史脉搏,使“侨批”从静默的文物升华为鲜活的民族记忆,历史也因此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与图像,而成为可感可泣的情感共鸣。正如编剧王勇所言:“一封批,是故事的起点,更是故事的支点,这个‘支点’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与来世。”

尤为深刻的是,剧中梁董氏将侨胞捐款用于兴建学堂的善举,实现了从个体悲情到集体救赎的主题升华,展现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依然坚守的向善力量。歌剧《侨批》正是以浸润时代血泪的家书为引,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大时代的家国情怀。这不仅是对华侨历史的艺术再现,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情礼赞。

二、融汇中西艺术语汇:音乐与舞美中的岭南气质与情感张力  

作曲家孟卫东在音乐创作中,巧妙地将岭南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技法相融合,构建出兼具民族韵味与戏剧张力的音乐语言。作品以广东高胡、三弦、笛箫、琵琶等乐器构筑音色基底,在小调体系的主题旋律中融入岭南音乐特有的婉转韵律,既保持了民族歌剧的抒情性,又通过交响化的戏剧处理强化了历史叙事的厚重感。例如梁董氏的咏叹调《大海啊,我恨你》,以极具张力的旋律线条刻画人物对大海“既恨又依”的复杂情感——既怨恨其夺走亲人的残酷,又不得不依靠这条海上通道维系希望。唱词“十年前我男人海上走……现如今我的女儿也从海上走”以质朴的语言实现戏剧性与文学性的内在统一,展现出音乐在推动剧情与塑造人物中的核心作用。

在舞台视觉呈现上,《侨批》舞美设计以“大海”意象贯穿始终,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审美意境。剧中的海水、海浪、码头等元素以写意方式呈现,整体空间空灵而富有象征性,而侨批局与梁家内景采用了写实布景,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与互补。在梁董氏梦境三重唱、梁彩云海中殒命等关键场景中,“海”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物理环境,更是情感与命运的外化载体。巨幅投影中汹涌的波涛,既象征华工漂泊的生死场域,也隐喻亲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之镜。特别  在梁董氏得知女儿死讯后奔跑于“海水”之上的场景,以及斜坡车台与光影技术的配合,将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挣扎外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舞台画面,实现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艺术同构。

剧中“想家了,听一听海上的涛声”等口语化唱段,既保留民间语言的生动质感,又赋予其诗意的艺术升华。这种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、兼具国际艺术视野的创作实践,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歌剧在叙事与抒情方面的独特魅力,也为当代舞台艺术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。

、诚信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:从历史记忆到文化传承

歌剧《侨批》在悲剧叙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。剧中,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为兑现承诺不惜倾尽家财,海外华工听闻梁家遭遇后慷慨解囊,以及梁董氏化个人悲痛为建校育人的善举——这些情节诠释了中华民族“讲信誉、守承诺”的诚信美德与“心系桑梓”的家国情怀。正如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言,该剧“通过侨民的创业史、苦难史,从侧面印证了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‘不断档’的重要文化缘由”,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形象。

在剧作结尾,梁董氏站在学堂前与女儿“重逢”的超现实场景,既是对个体悲剧的诗意抚慰,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深情寄望。编剧王勇指出,“侨批不仅是信、是钱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——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,个体与国家。”正是在这一创作理念引领下,《侨批》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移民史的文化重构,让“侨批”这一发生较为久远的历史符号,在歌剧舞台上重新焕发了生命力,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、岭南与中国、个体与民族的文化载体。一级编剧陈涌泉评价该剧,“不仅描绘了海内外侨胞的诚信,更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精神。中华民族即便是在那个积贫积弱、多灾多难的年代,其精神力量也能够战胜一切困难,最终不断地发展与壮大。”

 自2022年首演以来,《侨批》已在北京、香港、澳门、乌鲁木齐、重庆、杭州、宁波、厦门及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等地多次巡演,并作为珠海首部登上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大型原创作品,先后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,入选文化和旅游部“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”“历史题材创作工程”,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,角逐我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——文华大奖。这部凝聚了二百余名演职人员心血的精品力作,演绎了侨批背后“爱祖国、爱家乡、爱亲人”的隽永情愫。正如剧中《望乡》所唱:“望乡的目光化作思念的月光,思念的月光照在亲人的心房。”它让我们时刻铭记:无论走多远,根在华夏;无论多艰难,情系家国。

作者:唐忠会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